我國用香的歷史
添加時間:2013-12-13 22:23:48資料來源:網絡文章 排版:寧韻茶香
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極其久遠,在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,最早使用香料的時間,其有據可考的歷史都可以溯及3000至5000年之前。
從現有的史料可知,中國對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開始了。由于地域所限,中土氣候溫涼,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,所以春秋時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種類還不多,主要有蘭(澤蘭,并非春蘭)、蕙(蕙蘭)、椒(椒樹)、桂(桂樹)、蕭(艾蒿)、郁(郁金)、芷(白芷)、茅(香茅)等。那時對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豐富,不僅有焚燒(艾蒿),佩帶(蘭),還有煮湯(蘭、蕙),熬膏(蘭膏),并以香料(郁金)入酒。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周記》、《山海經》等都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述。如《周禮》所記:“剪氏掌除箜物,以攻攻之,以莽草熏之,凡庶蟲之事。”
那時的人們不僅對這些香木香草取之用之,而且歌之詠之,托之寓之。如屈原《離騷》中就有很多精彩的詠嘆:“扈江離與辟燕兮,紉秋蘭以為佩”;“朝飲木蘭之墜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,“戶服艾以盈要兮,謂幽蘭其不可佩”,“何昔日之芳草兮,今直為此蕭艾也”, “椒專佞以慢稻兮,木殺又欲充夫佩幃”。
到秦漢時期,隨著國家的統一,疆域的擴大,南方濕熱地區出產的香料逐漸進入中土。隨著“陸上絲綢之路”和“海上絲綢之路”的活躍,南亞及歐洲的許多香料也通過新疆或廣東傳入了中國。檀香、沉香、龍腦、乳香、甲香、雞舌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。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傳入中國,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。
西漢早期,在漢武帝之前,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廣泛流行起來,而且有了專門用于熏香的熏爐,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陶制的熏爐和香茅出土。
隨著漢代香料品種的增多,人們不僅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香品,而且已開始研究各種香料的作用和特點,并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氣。于是,出現了“香方”的概念。“香”的含義也隨之發生了衍變,不再像過去那樣僅指“單一香料”,而主要是指“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和而成的香品”,也就是后來所稱的“合香”。從單品香料演進到多種香料的復合使用,這是一個重要的發展。東漢時期《漢建寧宮中香》的香方就顯示了漢代的這一用香特點:
黃熟香 四斤 白附子 二兩
丁香皮 五兩 藿香葉 四兩
零陵香 四兩 白 芷 四兩
乳 香 一兩 檀 香 四兩
生結香 四兩 甘 松 五兩
茅 香 一斤 沉 香 二兩
蘇合油 二兩 棗 五兩
研為細末,煉密和勻,窖月余作丸,或餅爇之。
可以看出,到東漢時,不僅香料的品種已非常豐富,而且香的配方也十分考究,已經與中藥的配制有了異曲同工之妙。
到魏晉南北朝時期,漢代就已非常興盛的道學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仍然很大,而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的佛教也迅速傳播開來,無論道家還是佛家都提倡用香;而盛行玄學(道家與儒家的融合)的魏晉文人對香更是尤為青睞;再有魏文帝、晉武帝、南唐后主李煜等愛香的帝王的帶動,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香文化雖經連番戰亂,卻仍然獲得了較大的發展。合香配方的種類繼續增多,并且出現了一批專門用于治病的藥香。
隋唐時期,隨著對外貿易及國內貿易的空前繁榮,西域的大批香料通過橫跨亞洲腹地的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運抵中國。雖然安史之亂后,北方的“陸上絲綢之路”被阻塞,但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,唐中期以后,南方的“海上絲綢之路”開始興盛起來,從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經兩廣、福建進入北方。香料貿易的繁榮,使唐朝還出現了許多專門經營香材香料的商家。社會的富庶和香料總量的增長,為香文化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。
在唐代,大批文人、藥師、醫師及佛家、道家人士的參與,使人們對香的研究和利用進入了一個精細化、系統化的階段。對各種香料的產地、性能、炮制、作用、配伍等都有了專門的研究,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層出不窮。同時,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致的分類:會客用的香,臥室用的香,辦公用的香,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;佛家有佛家的香,道家有道家的香……可以說在唐代已經是專香專用了。
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推動。佛經和僧人對香大加推崇,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。不僅敬佛供佛時要上香,而且在高僧登臺說法之前也要焚香;在當時廣為流行的浴佛法會上,要以上等香湯浴佛;在佛殿、法壇等場所還常要潑灑香水。唐代皇帝大多信佛,皇室參加佛事活動甚為頻繁,其用香量之大就更是可想而知了。
及至宋代,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、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,遍及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并且出現了《洪氏香譜》等一批關于香的專著,步入了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時期。
宋代的航海技術高度發達,南方的“海上絲綢之路”比唐代更為繁榮。巨大的商船把南亞和歐洲的乳香、龍腦、沉香、蘇合香等多種香料運抵泉州等東南沿海港口,再轉往內地,同時將麝香等中國盛產的香料運往南亞和歐洲(沿“海上絲綢之路”運往中國的物品中,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,也常被稱為“香料之路”)。
宋代之后,不僅佛家、道家、儒家都提倡用香,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。在居室廳堂里有熏香,在各式宴會慶典場合,也要焚香助興,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;不僅有熏燒的香,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,在制作點心、茶湯、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;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,人們不僅可以買香,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;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時,常有丫鬟持香熏球陪伴左右;文人雅士則多設香齋,不僅用香品香,還親手制香,并呼朋喚友,一同鑒賞品評……
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里都可以看到,宋代之后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。
這一時期,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,制作工藝更加精良,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,出現了香印(也稱“香篆”,用模具把香粉壓成特殊的圖案或文字,在很多地方香印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;宋代之前就已出現)、香餅、香丸等繁多的樣式,既利于香的使用,又增添了很多情趣。
宋代之后, 與“焚”香不同的“隔火熏香”的方法開始流行起來:不直接點燃香品,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,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,再在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(如云母片),最后再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,如此慢慢的“熏”烤,既可以消除煙氣,又能使香味的散發更加舒緩。
在這一時期,香在醫藥方面的應用也有了很大的發展。宋代沈括的《夢溪筆談》,以及蘇軾與沈括合著的《蘇沈內翰良方》等書中都有許多專門的記載。
到明朝時,線香開始廣泛使用,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術。關于香的典籍種類更多,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《香乘》內容十分豐富。
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中就有很多關于香的記載,例如:香附子,“煎湯浴風疹,可治風寒風濕”;“乳香、安息香、樟木并燒煙熏之,可治卒厥”;“沉香、蜜香、檀香、降真香、蘇合香、安息香、樟腦、皂莢等并燒之可辟瘟疫”。
《本草綱目》不僅論述了香的使用,而且記載了許多制香方法,如書中所記:使用白芷、甘松、獨活、丁香、藿香、角茴香、大黃、黃芩、柏木等為香末,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,可以做香“成條如線”。這一制香方法的記載還是現存最早的關于線香的文字記錄。
| ||||||